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

計畫團隊 Our Team





一個計畫,執行與計畫的人都很重要,不管幕前幕後。
那這個要狂奔到3500公尺高原上的計畫,是由什麼「成分」所構成呢?
簡單來說,是四個還在人生方向中左右滾來滾去的「少年人」,
在起頭的一聲「深情」的吆喝之後,所組織起來的團隊。
在計畫之初,計畫發起人汝羽還在印度當中文老師、
負責贊助的文璽在研究所的課程中苦讀、
擔任課程講師和紀錄片拍攝的郁芳,則是深陷論文漩渦的苦命研究生、
最後,負責宣傳和公關的佳穎,人是正在巴拿馬兒童城擔任電腦老師。

台灣、印度、巴拿馬,三國連線,真的是當前全球分工模式的最佳範例。
但,從計畫發起之初,到實際執行、計畫上線,中間充滿許多變數,
我們的「正職」,也不斷的成為計畫執行的延緩理由之一。
(小編:這會不會寫得太直白了!)


不管怎麼說,身兼多職的四人小團隊,麻雀雖小,但是功能還是俱全的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林汝羽  台灣大學經濟系畢,清華大學社會所中國研究組研究生。

計畫負責工作:課程講師,計畫負責人

從大學時代開始追求獨立,做過保母/家教/安親班老師,
有六年時間跟孩子一起工作,從此立志為孩子工作。
書念得越久,越無法單純旅行而不開啟"田野"模式。
我的研究、計畫助理工作以及對未知的熱情,
帶著我從日本、美國、巴黎、上海一路攀上青藏高原,
走進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農村,潛入四川震災重建現場。
2006年因為一個承諾,
我開始追尋難民的腳步翻過喜馬拉雅山到印度深入流亡西藏學校,
卻從這些等待回家的藏人身上照見自己祖父母及父母輩的影子。
最喜歡的一句話是:真實的自由,來自誠實與無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黃郁芳  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。

計畫負責工作:課程講師,紀錄片拍攝

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。課餘時間常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,
紀錄片的主要關懷是棒球運動與台灣原住民文化。
此行前往拉達克負責課程規劃工作,希望能透過影像交流,
激發自己與藏人孩子們新的看世界角度,並拍攝下這段時空的互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李佳穎  清華大學社會所畢。

計畫負責工作:課程講師,公關、宣傳

現於巴拿馬兒童城擔任電腦教學老師。
腳步走的總比腦子快,所以還沒想清楚,人就已經在中南美。
在異國的時光,那些人那些事,教給我的,是多於任何書本的知識。
但也總有人問我,旅行、服務在台灣也可以,為什麼一定要離開台灣
在這幾年的經歷中,我的理解是,唯有離開才看得見原點、才看得見自己。
若一直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,就以為世界就是這樣、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了,
在離開之後才真正看見自己所生長的土地究竟是什麼樣貌。
我的離開,總是為了返航,揚帆,回到自己的原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黃文璽  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,現為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。

計畫負責工作:財務,贊助

我們總是這麼無能為力,卻又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。
其實,知不知道又有什麼所謂呢?
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人生在做些什麼?
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人生在做些什麼,其實什麼都不清楚?
有多少人不知道他的人生在做些什麼,卻很清楚那些不清楚?
打包打包,還有那麼些路要走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