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

關於TCV與拉達克

攝於 印度。拉達克
關於TCV拉達克

本計劃的合作對象為西藏兒童村拉達克分校,該校現況可參考備審資料二之英文簡介。全印目前有39個藏人屯墾區,拉達克是僅次於南印Bylakuppe第二大的流亡藏人聚居地。TCV Ladakh的學生組成85%為住校生,junior section的學生平時混齡居住在校園內三十幾座Home,每座Home有一名Home mom照料十多名學生飲食起居。Senior section的學生則大多住在宿舍。不同於Bylakuppe經常接收剛逃亡來到印度的學生,TCV Ladakh主要收的是本地生,當地的拉達克人也可以報名就學(名額人數不超過全校10%),因此學生背景較一致,課程較容易進行。另外TCV Ladakh還有兩個特色,一是70~75%學生的雙親是靠近中國邊境Chiang Yang地區的牧民(Nomads),絕大多數為文盲,學生一年返家一至兩次,由學校雇用卡車載學生返鄉。二是目前任教老師平均年齡約三十餘,相當年輕,90%為畢業生返鄉任教,師生關係亦師亦親。

關於拉達克Ladakh

首到Ladakh的感覺是,這裡是西藏嗎?在這裡看不見印度人的典型臉孔,每個人都像藏區的藏人,真想開口對他們說「札西德勒[1]」。Ladakh位於印度北方,是印度的邊界地區,西接巴基斯坦,東接中國西藏,在一些書籍上的記載說它曾是「古絲路」必經之地。在Ladakh平均海拔在3500公尺以上,最高可達6000公尺,在氣候上屬於冷沙漠,因而氣候乾燥,日夜溫差大,這裡的地表景觀就像月球表面一樣寸草不生。放眼望去是光禿禿的山丘與土色的泥磚房,頗有一股空靈感。七月的Ladakh白天均溫可達攝氏38度,晚上也可以冷到7度以下。

這樣特別的地方,對旅人來說是最棒的體驗地。但對一個毫無準備的漫遊者-本團隊成員,佳穎 來說,可是讓他吃足苦頭。在拉達克的日夜溫差過大、平均海拔過高,讓他在前往拉達克的途中,就嚐到冷到骨頭裡的滋味:「...保暖的衣物在西藏就已郵寄回台以減輕行李重量,連抗高山症的藥粉也留給朋友。初從Manali搭車前往Ladakh首都-Leh時,半夜一點的夜車,開足了20個小時,幾乎都是在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奔騰,車子越開、空氣越稀薄、氣溫也越來越低,而我身上最厚的衣服也不過是件薄棉外套。當第一次在路邊的帳篷停下來休息時,我冷到連杯子都拿不住。

Ladakh吃足苦頭的佳穎,在回到台灣,卻老是告訴人家,這是去印度必定要造訪的地方。這裡的景觀、文化、信仰與人的樣貌都和西藏相似,只是口中的語言變成Ladakh language。拉達克,素有「小西藏」之稱,族群與地方文化是屬大喜瑪拉雅區,所以種族、文化、信仰、生活習慣上都和西藏有很高的親近性,甚至連地理環境都很類似,因而在此地也有相當多的流亡藏人,整體生活環境與狀況都比德里與達蘭薩拉的藏人好得多。

在此地的流亡藏族雖然居住在一個與西藏親近性很高的地區,但仍然是屬難民身份,且這裡並非當初印度整府給予藏人居住的土地,所以藏人在此也只能從事像擺攤賣首飾這樣的工作,或者是從事毛衣貿易,夏日在Ladakh,在冬日來臨之前便離開到印度各地去賣毛衣。

Ladakh的生活很悠然愜意,像在一個世外桃源裡,有點不問今夕是何夕之感,路邊經過的寺院與宮殿動輒上百年,古樸的味道揉捻在空氣中,淡淡透著一股在西藏拉薩城中的熟悉味。


[1]藏語,吉祥如意之意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